太平橋建於明弘治年間,為多孔巨型石拱橋的代表。它位於城西門外,所以又叫河西橋。從前它是婺源、祁門、黟縣、休寧等縣進入徽州府治歙縣的要道。今天它仍是徽州的交通樞紐,有三條公路幹線交會於此。
交通
太平橋為十六孔拱形石橋,長度為二百七十九點八七米,寬為六點九米,中間可容兩輛車對開,兩邊各有人行走道。據史料記載,此處原有木構浮橋,建於宋代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長50丈,名叫“慶豐橋”。元代末年,毀於兵亂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間(十五世紀末)才改建石橋。明、清兩代修過多次。原橋心建有碑亭,鐫刻建橋始末。解放後為便利交通,橋心亭已拆除。
傳説,古代民間只准建單孔橋,造雙孔便有欺君之罪。歙縣一寡婦為修善事,建造了這座16孔橋,因為雙數而犯了王法,欽處剝皮之刑,致使此寡婦含冤而死。所以後人稱太平橋為“人皮橋”,也稱“寡婦橋”。縣城很小,可步行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