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亦稱鎮國禪寺,是以唐玄宗年號開元為名的寺廟,始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開元寺經宋元明清及今,先後十次大規模修建。其主要殿閣均為木石材料,憑木榫緊密銜接,用龍頭斗拱迭起支撐,層層向上散開,最多達11層,承受殿頂的巨大壓力,殿頂為四重檐、雙滴水,有鴟尾和雙龍奪寶裝飾,琉瓦彩甍丹牆,蔚為壯觀。經歷1200餘年地震、海潮、颱風、雷電、冰雹等自然災害,以及歷代戰亂、人為摧殘,而又不斷修建,至今仍保持着唐宋宮殿式莊嚴肅穆的建築風格。據考證:日本著名東大寺佛殿的宋代建築模式,與現在開元寺天王殿一模一樣。開元寺被譽為“古代建築藝術明珠”。
殿內東側懸掛着重1,500餘公斤、高1.7米、口沿1.05米的大銅鐘,是宋代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潮州金剛經社鑄造供奉開元寺的,鐘面平滑,無砂眼鑄痕,至今仍音聲悠揚,完好如新。
大雄寶殿前欄楯和殿前月台圍欄78塊,分別雕刻“釋迦牟尼出家”、“白馬窬城”、“青山斷髮”等佛教故事;珍禽異獸、奇花異草,觸目皆是。欄正中“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皇風永扇,帝道遐昌”的石刻大欄板,每字如斗大,也是唐代佛教藝術文物。
大殿內一座造型典雅精巧的紅銅香爐,爐沿鐫刻漢文“開元寺禪堂香爐一座永遠供奉三韓弟子任國祚”。(三韓是新羅、百濟、高句麓,即今之韓國與朝鮮),據傳為唐代來此參學的韓國僧人所贈。
寺內還有一座金漆木雕千佛塔為潮州明代的木雕精口,塔高六尺,呈六角形,計有七層,各層圖案變化多端,金瓦翹檐,各懸風鈴,門户相望,欄循交錯,各層圓拱門之內,均刻佛像,門前則分別雕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神像,塔頂堅五層玲瓏剔透小塔。整座千佛塔,結構複雜,精雕細刻,是古代廣東境內四座千佛塔之一。
藏經樓中,珍藏着清代乾隆年間《龍藏》一部,系當時年居八十高齡的開元寺方丈靜會法師餐風飲露,步霜踏雪,歷盡艱難險阻,跨越萬水千山,晉京所請,共7240卷,分裝在724函中,當年只印100部,迄今完整儲存下來的已屈指可數。1987年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出版署批准重印“龍藏”,因乾隆下詔撤毀部分經版和經書,致全書殘缺不全,為補齊全書,文物出版社派員走訪全國十多個省區尋找底本,以補缺損,最後在這裏找到被乾隆毀版的四函經書,得以補版,足見其珍貴之極。
開元為何居於鬧市?
天下名寺多是依山傍水,潮州開元寺卻居於鬧市。這座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寺廟,至今己有1260多年的歷史,守持於鬧市中的一片淨土,仍像一顆紅寶石鑲嵌在碧綠琉璃廣場的中央。這印證了叢林偈語:“胸中若得山林氣,何妨門前車馬喧”。古昔這裏有荔峯佛堂(即今寺內的地藏閣),座西向東,門面臨廣濟渡口(存有大街的石碑),後靠種滿荔枝的小丘山。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年間,因崇尚佛,下詔天下各州郡各建一大寺,用其年號“開元”為名以便百官朝拜,作為“祝聖道場”。當時潮州地處邊陲,財力有限,權宜之計只好以荔峯佛堂為基礎,掘井為界,上奏朝廷。據史載,開元寺之闊現存可查,前為開元路(名開元街),後為西馬路(古名開元后巷),左為太平路,右為義安路(俗名仙街頭)。原四至之內皆為寺地,佔地100畝。其四界有四井為記,即開元古井,仙街頭井,彌勒佛井,廣源街井。1962年前,廣源街內民房牆基尚嵌有“開元寺界”碑兩處為佐證。
開元寺經宋元明清至近代,先後十餘次大規模整修,建築格局大致分為三部分:
中軸為:照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僧舍
東側為:客堂——地藏閣——齋堂——不俗精舍——祖堂——僧舍
西側為:旅遊服務區——僧舍——觀音閣——六祖堂——伽藍殿——諸天閣
配以陽埕天井、相廊相接,形成龐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物。
開元寺亦稱鎮國禪寺,是以唐玄宗年號開元為名的寺廟,為潮州最大的古建築羣,素有粵東第一古剎之稱。
餐飲:開元寺廣場有素菜館,推薦嘗試。
住宿:到開元寺遊玩,最好是住在金葉大酒店。它坐落於市區環城西路與開元路交匯處,到開元寺是最近的,交通方便,而且旁邊有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地址:開元路188號
交通地址:潮州市開元路32號
交通:3路內環公交車
門票門票:5元
開放時間: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