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塔位於北固山後峰,原為石塔,唐寶曆元年(825)李德裕所建,又名衛公塔,距今已有逾千年歷史。乾符中(874-879)遭火毀,宋熙寧年間重建為鐵塔。明萬曆十年(1582)海嘯,鐵塔傾倒,重修時改為七級。清同治七年(1868)和光緒十二年(1886)先後兩次遭遇狂風疾雷。
現存塔基及殘塔四層,高約8米,塔座及一、二層是宋代原物,餘為明代所鑄。鐵塔呈樓閣式,八角形,塔身八面四門,每面都有形態各異的佛像和飛天造型。第四層塔身上有銘文,鑄有“奉政大夫”、“承直郎”、“文林郎”等明代文官稱謂。塔基須彌座上還鑄有云水紋、蓮瓣和二龍戲珠等圖案,形象生動,呼之欲出。
1960年5月鐵塔整修過程中,對塔基進行了發掘,共出土文物2576件,內有金棺、銀槨、舍利子,其中李德裕所撰《重瘞禪眾寺舍利題記》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