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境外租車 » 世界地圖 » 中國 » 西安 » 鐘樓旅遊地圖
載入數據中,請稍後
聲明:本站西安鐘樓地圖來源於Google地圖,西安鐘樓旅遊地圖,是您到鐘樓旅遊的好幫手。
西安 鐘樓介紹

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坐落於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每邊長35.5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西安鐘樓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所以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來說,它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已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更多的介紹內容見下:

展覽與表演

鐘樓藏畫:鐘樓展廳內所展出的齊白石大師的十二幅作品,皆系一九五四年初大師九十歲時親贈,這些幅長152釐米、寬50釐米的作品,是白石老人較大作品中的力作,鑑賞價值尤為珍貴。

編鐘表演:欣賞編鐘所奏的樂曲以及仿古舞蹈。曲目有民樂《登樓曲》,長安古樂《奉金盃》、《搖門栓》,名曲《春江花月夜》,古曲《飛天》、《大登殿》,編鐘獨奏《茉莉花》,以及《秦腔曲牌》。每日六場演出,時間分別為上午9:00、10:30、11:30、15:00、16:00、17:00,每場四首滾動演出,表演時間10-15分鐘。

歷史

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次令人難以置信的遷移。鐘樓底部基座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透過。隨著城市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已封閉,而在鐘樓週圍開闢了圓形環道。

建築特色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簷斗拱,攢頂高聳,屋簷微翹,華麗莊嚴。外部的重簷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僅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簷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樑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簷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渾然一體。

巨鍾軼聞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鐘樓遷到今址之後,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只有另換。

浮雕故事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門扇上的一幅幅浮雕,講述了許多古代的典故軼聞,每幅上方均有典故名稱的名牌。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長生殿盟誓;嫦娥奔月;李白邀月;伯牙鼓琴;畫龍點睛;伯樂相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單刀赴會;岳母刺字;聞雞起舞……等等。熟悉歷史的遊客仔細觀看會有不少收穫。

處於西安市最中心位置的地標,是一座儲存完好的著名古建築,華麗莊嚴,氣度不凡。鐘樓上每天皆有編鐘表演,而展出的齊白石親贈書畫也頗為珍貴。

交通

鐘樓位於西安城牆內最中心的位置,經過此地的公交車眾多。4、6、7、8、11、12、15、16、26、29、32、35、36、37、43、45、46、118、201、203、205、206、208、214、215、216、218、221、222、229、235、239、251、300、302、502、600、K600、603、604、K605、606、608、609、611、612、612區間、K618、K630、706、遊7、遊8(610)路公交均可到達,鐘樓站下車即到。

提示:不必特意尋找哪路車去鐘樓,全市各處幾乎都有到此的公交車。火車站、各汽車站、小寨、大雁塔等交通樞紐地段均有不少公交車站,看站牌找有“鐘樓”站的車乘坐即可。

門票

27元/人;鐘樓、鼓樓聯票40元/人;敲鐘另收5元。

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為8:00-22: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00-17:30。

提示:登鐘樓的入口處在鐘樓的週圍環形地下人行通道內。

電話:029-8728839787274580

西安 鐘樓週邊地區地圖
西安 鐘樓週邊景點地圖

查看西安的詳細天氣鐘樓天氣預報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鐘樓全年天氣概況
  • 日均最高氣溫(℃)
  • 日均最低氣溫(℃)
  • 平均降水總量(mm)
  • 平均降水天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