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平均氣溫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日均最高氣溫(℃) | 12℃ | 13℃ | 18℃ | 24℃ | 28℃ | 31℃ | 35℃ | 34℃ | 30℃ | 25℃ | 20℃ | 14℃ |
日均最低氣溫(℃) | 3℃ | 5℃ | 8℃ | 14℃ | 18℃ | 22℃ | 25℃ | 24℃ | 21℃ | 15℃ | 10℃ | 5℃ |
平均降水總量(mm) | 58 | 82 | 128 | 160 | 195 | 248 | 120 | 138 | 124 | 59 | 53 | 42 |
東巖(赤石樓)介紹 |
|||
東巖,高60餘米,四面陡峭,屹立如鼓,因巖壁呈赤色,故又稱赤石樓。 古人有詩日:“白日依山近,瓊樓矗石危。千峰霞散綺,幻出赤城奇。”上赤石樓頂唯一途徑需身傍峭壁,腳踏斜蹬,手攀窮窿,旋轉於石縫之間,穿過二道“天門”方可到達。 巖頂寬廣,面積20餘畝。處身巖頂,疑為仙境,松青竹翠,桃紅李白,落英繽紛。放眼四週,山川美景一覽無餘。 巖頂昔有定香院,現有八角亭,且有日、月池,傳說二池一清一濁,現月池已毀,日池猶在,為人工鑿成,長6米、寬4米、深2米,四季不涸。 在赤石樓的側山腳下還有一條長48米、寬18米的東明洞,岩石如翼展出,巖下平坦寬闊,宋時在此建有天閱堂、禪室。 其西南側不遠處有“矗矗一樑豎,沉沉雙竅緘。騎牛人不見,紫氣繞東巖"的牛鼻洞,寬、深各20米。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臘起義軍洪載部曾攻佔過東巖。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陶得二率宣慈礦工起義隊伍攻處州城,曳嶺土豪蔡恭十率鄉族、團勇據東巖頂抗拒,陶得二部舒景隆圍巖十餘日,最後縱火焚林,迫使蔡恭十及團勇、鄉族墜巖而死。 如今東巖下山岡上還留有一座“千人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