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全球旅遊天氣 » 中國 » 廣州天氣 » 中山大學天氣預報-租租車
最新天氣 週末天氣 一週預報

廣州中山大學天氣

 昨天 暫無昨天數據
4月03日 週四 晴 28 20
4月04日 週五 晴轉多雲 晴轉多雲 28 21
4月05日 週六 小雨轉陰 小雨轉陰 23 20
4月06日 週日 陰 25 20
溫馨提示:
廣州未來4天天氣舒適,最高氣溫28度最低溫度20度,4天內不會下雨,也不會有霧,不會颳風。廣州已經進入夏天,早晚的溫度很舒適,早晚溫差小,晚上一般在23度左右,不會低於20度,白天一般在26、25度左右,最高不會超過28度,最近不會颳風,溫度變化不大。4月的廣州處在常季可能會幹溼適中,降水適中,建議出行旅遊。
用文本方式傳送給好友:
4月03日 廣州天氣:晴,氣溫20℃~28℃
4月04日 廣州天氣:晴轉多雲,氣溫21℃~28℃
4月05日 廣州天氣:小雨轉陰,氣溫20℃~23℃
4月06日 廣州天氣:陰,氣溫20℃~25℃
每月天氣走勢
全年溫度曲線圖Source: w.zuzuche.com101215192325252524211612181922263031333332292521日均最低氣溫日均最高氣溫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010203040溫度 (°C)
全年平均氣溫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日均最高氣溫(℃) 18℃ 19℃ 22℃ 26℃ 30℃ 31℃ 33℃ 33℃ 32℃ 29℃ 25℃ 21℃
日均最低氣溫(℃) 10℃ 12℃ 15℃ 19℃ 23℃ 25℃ 25℃ 25℃ 24℃ 21℃ 16℃ 12℃
平均降水總量(mm) 40 64 84 179 289 300 227 233 188 70 37 27
中山大學介紹

中山大學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廣州南校區佔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佔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佔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佔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小禮堂

小禮堂由美國克里夫蘭州的華納和史懷士公司的總裁安佈雷·史懷士(機床和天文儀器生產商)出資為嶺南學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會館。1915年動工,1916年建成。為紀念捐贈者,命名為“懷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到嶺南大學視察,並在校園合影留念。孫中山先生還在懷士堂作長篇演講,勉勵青年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孫中山紀念銅像

孫中山紀念銅像由孫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所贈,希望透過紀念銅像宣傳主義。1933年冬奉置於中山大學石碑舊址,1954年春廣州市政府借置於中山紀念堂,1956年11月12日運至中大現址。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貝·布勒斯頓(黑石)夫人出資為擔任過嶺南學堂教務長和嶺南大學校長的鐘榮光博士(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長)修建的寓所。1914年動工。為紀念捐建者,後大家稱之為"黑石屋"。現用作學校招待所。

惺亭

原嶺南大學惺社同學於1928年捐建,為史堅加、區勵週、許耀章三烈士紀念亭。史堅加為辛亥革命烈士,區勵週、許耀章為1925年沙基慘案烈士。現每週週三晚為英語愛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語角。

乙丑進士牌坊

“乙丑進士”牌坊建於明朝崇禎八年(1635),為表彰天啟年間廣東樑士濟、李斯覺、羅亦儒、吳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進士所建。該牌坊原立於廣州四牌樓。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廣州市政府要拓寬該馬路,欲將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風景區。嶺南大學領遷了這座"乙丑進士"牌坊。原立於格蘭堂(今稱“大鐘樓”)西側,後倒塌。1999年學校在校園中區重立該牌坊。

陳寅恪故居

陳寅恪是我國著名學者,語言學家、歷史學家。20世紀50年代後,東南區一號一直是陳教授的住所兼教學課室。《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名著就是在這裡完成的。

永芳堂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於1990年捐資一千萬元人民幣興建。從上方俯視,永芳堂由對稱的外方內圓的雙曲面組成,前庭舒展的兩翼象徵開放中的國門,直達三樓正廳的室外六十級臺階象徵著國家的發展進步。作為永芳堂建築的組成部分,室外臺階兩側置有近代中國十八先賢銅像雕塑群。

十八先賢銅像

十八先賢銅像位於永芳堂廣場兩側,左側依次為:孫中山(廣東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紹興人)、章炳麟(浙江餘杭人)、梁啟超(廣東新會人)、康有為(廣東南海人)、鄧世昌(廣東番禺人)、黃遵憲(廣東嘉應人)、魏源(湖南邵陽人)、林則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婺縣人)、秋瑾(女,浙江山陰人)、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嚴復(福建候官人)、馮子材(廣西欽州人)、容閎(廣東香山人)、洪秀全(廣東花縣人)。

馬丁堂

現人類學系所在的大樓。1905年動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紅磚砌就,採用鋼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築物。為紀念向嶺南大學前身嶺南學堂捐款的美國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馬丁,命名為“馬丁堂”。1912年5月3日,孫中山先生到嶺南學堂訪問,在馬丁堂前分別與全體教職員和全校師生員工合影,並發表題為《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

中大北門廣場

歷史上,由於有中大碼頭至天字碼頭的水上交通,校園內的主要建築均為座南朝北,北門是主校門。中大的標誌物孫中山銅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軸線就像一支筆從珠江伸出,筆尖在南筆膽在北,寓意從珠江源源不斷吸水,即四海精英匯聚中大。後因城市的發展和新港路的開通,南校門逐漸成為主校門。但近年來,南校門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學校整體規劃的需要,北校門得以成為主校門,使校園更富魅力。

廣場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訓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組成。牌坊是廣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為古色古香的中國雙層牌樓,是依據中大古牌坊的風格重建的。

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國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

交通

公交11路、18路、53路、178路、197路、211路、263路、823路、8路夜車到中山大學站

地鐵2號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