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爾圖的介紹
維希法國“國旗”簡介 維希政府(Régime de Vich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下的法國成立的傀儡政府。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以亨利・菲利浦・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1940年7月1日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Vichy),故名。正式國號為法蘭西國。統治大約五分之三的法國領土。
二戰法國即將戰敗時1940年6月11日,因為戰鬥已挽不回敗勢,法國上層人物決定放棄抵抗。第三共和國總統保羅・雷諾,這個文人總統在這種時刻顯然太優柔寡斷,於是84歲的貝當元帥來了。貝當是一戰的英雄,是“凡爾登的救世主”。他要挾總理讓位給他,向德國投降。隨後在維希舉行國會投票,利用他的崇高威望,使國會選舉他為元首,改國號,實行法西斯獨裁。國會成為諮詢機構。
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在1944年盟軍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臺。
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都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維希政府首腦之一的賴伐爾戰後被求處死刑,貝當原本也遭求處死刑,但是貝當因其一戰戰功之故改判無期徒刑,而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第三共和國的終結 停戰協定簽訂以後,德國佔領者憑藉刺刀維持佔領區的法西斯統治,建立“封鎖區”,各區之間的往來受到嚴格管理,與非佔領區的往來受嚴密限制,甚至連維希部長的往來也得有德軍當局的“通行證”;佔領當局解散了一切政黨、工會。7月4日,命令禁止聚集街頭、印刷和散發傳單、組織公共集會和一切示威,禁止收聽外國廣播,對共產黨人實行死刑;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大批猶太人被關押在德國集中營;1941年,實行了人質制度,凡殺死一個德國兵,要用50至300個法國居民抵償。
“自由區”名義上由貝當統治,實際上卻受到希特勒德國的控制。法國投降後,6月28日,貝當政府由波爾多遷到克勒蒙菲朗。然而,這個城市缺乏供政府各部使用的房屋。於是,7月1日又遷到溫泉療養勝地維希。維希成為首都,史稱“維希政府”。維希法國“國徽”貝當一夥十分厭惡議會民主制,認為議會應對這場失敗的“大災難”負責,有的人甚至說,戰敗比勝利更為有利,因為戰敗摧毀了一個“不光彩的議會制度”
1940年7月10日,在賴伐爾的建議下,舉行了參眾兩院的聯席會議,以569票對80票的絕對多數,透過了制憲法令,賦予貝當以全權起草新憲法。從7月11日起,貝當連續頒佈三個制憲法令。第一項法令宣佈貝當為“法蘭西國家”元首;第二項法令規定,在新議會組成之前,貝當擁有立法權,擁有任命一切軍政職位的大權和國家元首的全部權力;第三項法令規定,原來的參、眾兩院一律休會,聽候進一步的通知。兩天之內,共和國總統、總理被廢除,國會的活動被停止,一切行政、立法、司法大權集國家元首貝當身上,甚至連“共和國”一詞也被“法蘭西國家”所代替。存在70年的第三共和國就此終結。建立 第三共和國崩潰之後,代之而起的是“元首”貝當的個人專政。貝當是在法國大潰敗的形勢下登臺執維希法國“國土”(藍色區域)政的,而且他又是凡爾登的勝利者,在法國有很大威望。因此,貝當的個人權威和專政,是維希政府的重要支柱。當時,維希政府的一切文件都是以君主政體的格式開始的:“本人,菲利普・貝當,以法國元帥,法蘭西國家元首名義宣佈,”這句話明顯地表明瞭貝當政權的個人性質。他為加強個人權力,實行了效忠宣誓制,從1941年1月至10月,一切軍政大小官員都分批實行宣誓,效忠貝當。依據1940年7月12日頒佈的第四號制憲法令,賴伐爾成為貝當的第一繼承人。
維希政權於1940年10月11日發出了建立“新秩序”的文告,打著“民族革命”的旗號,宣稱他們的目的就是“保衛勞動、家庭和祖國”,以此代替了自由、平等和博愛。“民族革命”的主要內容是:解散一些企業家的組織,在所謂“反資本主義”基礎上成立管理經濟的各種委員會;提出“反托拉斯的鬥爭”、“消滅階級鬥爭”、“回到農業去”等蠱惑人心的口號;進行道德和精神上的革新,號召人們回到敬重上帝、祖國和家庭的觀念上去。所謂“民族革命”不過是欺騙輿論、掩蓋維希制度反動實質的騙局。
實際上,維希政府反映了法國財政寡頭和反動軍人集團的利益,尤其反映了與希特勒德國有密切聯繫的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許多大壟斷資本家直接參加了貝當政府,當了部長。如印度支那銀行總裁蓬杜埃為外交部長,冶金工業巨頭皮舍為工業部長,公共運輸公司經理布第埃為財政部長,等等。維希政權受到了“法蘭西行動”、天主教神職人員等極右派和右派的廣泛支持。
維希政權的一切政策措施,都是為維護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鞏固其反動的獨裁統治。政治上,消滅一切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停止從國民議會到地方市政局的選舉,解散了一切政黨,對共產黨人進行殘酷鎮壓,對猶太人進行瘋狂迫害;經濟政策上,解散了企業主聯合會,成立了各種組織委員會,由大壟斷資本家控制工業、商業各組織委員會的領導權;農業上,由大農業主領導“農民聯合會”,加緊對農民剝削;勞工政策上,解散一切工會組織,制定“勞動憲章”,把資本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統一於“勞資協會”的組織;在文化教育上,規定青年有義務在“勞動營”勞動,進行法西斯教育,併為德國提供勞動力。教會又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保護,成了維希政權的重要支柱之一。維希政府與德國的“合作政策” 同德國佔領者的合作,是維希政府的基本政策。1940年10月24日,貝當和希特勒在盧瓦河畔蒙都瓦會談,確定了法德的“合作政策”。會談在賴伐爾、裡賓特洛甫陪同下進行,雙方起草了一份議定書,一致承認迅速擊敗英國是符合法國和軸心國的共同利益。希特勒向貝當提出,如法國參加對英戰爭,就可以在北非維持超出停戰協定規定的軍隊。保證法國擁有它在大戰開始時同等的殖民地。貝當答應在經濟上同德合作,並同意討論反英的聯合軍事行動。12月10日,在貝當的指示下,由賴伐爾簽訂了進攻西非的英國殖民地與拒絕承認維希政權的法殖民地計劃,由賴伐爾和德軍最高司令部[1]共同執行。這一計劃遭到了一部分同殖民地、英美利益有密切關係的大資本家的反對。貝當於12月13日把賴伐爾免職,1941年2月,由海軍上將達爾朗代替。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維希政府斷絕同蘇聯的外交關係,批准建立“反布爾什維克軍團”,實行“強迫勞動”制,為德國提供勞動力,進一步加強了同德國佔領者的合作。1942年4月,在德國的建議下,賴伐爾重新執政,成為維希政權內外政策的領導者。6月22日,賴伐爾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聲明,他說:“我衷心祝願德軍勝利,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勝利,明天布爾什維克主義就會到處氾濫。”維希政府的“合作”政策充分證明它不過是希特勒的傀儡,明顯暴露出它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本質。[2]
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宣告了維希政權和法蘭西民兵的末日到來。
8月末,法國很多地方已經解放。曾經遭到德國鐵蹄蹂躪的法國人在屈辱、害怕中迎來了復仇的時刻,他們瘋狂搜尋法蘭西民兵和各式賣國賊。法蘭西民兵和形形色色的法奸們不得不逃亡德國。許多人在路上遭到了抵抗組織的獵殺。在法國東南部的上薩瓦省的大波爾南市,一批企圖越境逃亡的法蘭西民兵成了甕中之鱉。96名士兵被送上軍事法庭,其中76人被宣判死刑。在這些被處決的人中,有兩人才剛剛年滿17歲。
那些逃往德國的“倖存者”們日子並不好過,納粹政府將這些曾經的盟友組成了流亡政府,駐地設在辛馬廷根城堡。來自於各個利益集團的法國賣國者們在新政府裡為了下一步如何行動整天吵吵嚷嚷。而對於那些身強力壯的法蘭西民兵來說,他們將要充當炮灰,成為第三帝國最後的殉葬品。
德國將這些法國來的殘兵敗將合併到了黨衛軍第33“查理曼大帝”武裝擲彈兵師,2500名法蘭西民兵加入其中,70名不願意加入黨衛軍的人立即被投入了集中營。1945年,這支7340人組成的“查理曼大帝”武裝擲彈兵師在蘇聯紅軍的優勢火力打擊下死傷慘重。
達納德逃亡德國後,又率領800名法蘭西民兵跑到了義大利。在戰鬥中,達納德被俘,1945年6月他被押解到了法國,10月被執行死刑。同月,賴伐爾也被處以死刑。而那個在里昂殘殺了7名猶太人的法蘭西民兵里昂分部頭子鮑爾・杜維耶,在1944年9月里昂解放時不知所終。兩年後,杜維耶在里昂以叛國罪被缺席審判死刑。數年後,他被人檢舉揭發落入法網,1994年4月,經過法庭的多次庭審,最終杜維耶以“反人類罪”被判處終身監禁。
正因為法蘭西民兵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民兵”這個詞在法國開始明顯地帶有貶義。法國一個著名的搖滾樂團“Trust”有一首風靡一時的單曲名叫“警察民兵”(Police Milice),在這裡,他們把法國警察比擬為幾十年前的納粹狗腿子。
著名的作家、評論家伊安・奧斯比經說過,回望二戰,英法兩國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體驗,“對於英國來說是驕傲,是榮耀;而對於法國來說,則是失敗和恥辱。”這裡的恥辱是貝當、賴伐爾帶來的,更是達納德領導的法蘭西民兵帶來的。終結 1945年,由於盟軍攻進法國,法國解放,維希政府就此終結。